行业新闻

[财经]全球汽车零部件研发将以中国为重

2005-08-06

  这20年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经历了技术引进、推进国产化、兼并改组、民营企业兴起、专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块供货、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变化,这对推动整车生产的发展和汽车产业素质的提升起到良好作用。近来,有一个新现象值得探索,那就是国际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到中国来建厂,合作的同时也把零部件的研发工作向中国转移。

  研发工作全球化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急速发展,跨国汽车企业,包括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研发工作的全球化,已构成当代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规律,在中国如此,在全球亦如此。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应用技术转让和合资办法,引进国际比较先进的制造性技术,我们从只能生产一般性的载重汽车,很快转向生产比较先进的轿车。由于推进零部件的国产化,我国汽车产业素质得到较大提升,轿车产业格局基本建立起来,这是我们跨入全球化的第一步,可以说是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导入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公司都涌向中国,尤其是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也纷纷加入中国全球化进程的竞争体系,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水平和产量已经达到相当发达的地步,中国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基地已初步确立,这是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发展期。

  进入新世纪,全球汽车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不断打破汽车产业的自身范围,而且由于各国掌握科技的差异化,也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国际汽车产业正向“地球村”方面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汽车产业和研发交流的一个重点地区。

  我们回想一下,在上世纪80年代,跨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技术交流普遍应用技术转让方式,所转让的技术一般属于较为成熟的,但尚未过时,如果不转让,可能会很快被淘汰的产品,同时,为了防止核心技术外溢,研发活动都集中在母国,置于总部严格控制之下。但现在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汽车市场需求激增,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新产品无技术就无法在中国市场很好发展,甚至生存。面临这种竞争形势的挑战,跨国汽车和零部件公司为在中国保持其竞争优势,势必要实行本土化的技术创新和扩散战略,这就是中国汽车科研全球化的一个动力,促使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开始进入一个初步的成熟期。

  零部件研发全球化

  据预测,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及相关产业企业,在华建立不同形式、不同类型、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的研发机构,但大多数是独资的,附属于海外企业内部的,约计130家,今后还会不断地增加,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全球化水平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

  为什么跨国零部件企业要在华设立科研机构呢?

  一些高端产品领域,凭借其技术垄断优势,和海外工厂结合起来,以求攫取高额利润;适应本土汽车制造商OEM和出口返销的需求,从实现内部化市场角度,以求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可以就地雇佣本土化的、训练有素的高级科研人才;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在科研集聚环境下,有利于吸取当地的科研成果,特别是一些工程软件产业成果,提高其创新活动的成功率;配合跨国汽车零部件区域性总部在中国的设立或迁移,实现其系统化的战略计划的布署。

  同时,也是为了更好满足东道国政策要求,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

  如德国博世公司,是世界最大零部件供应商之一,早在1997年就在上海合资,建设上海联合电子汽车电子中心。2005年在无锡建立博士柴油机系统技术中心。另外,在苏州工业园的汽车技术中心,已在建设中。

  2004年7月,美国德尔福系统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其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巴腾伯格三世,在上海参加德尔福中国科技研发中心的奠基仪式。同时,德尔福还和上海同济大学设立德尔福奖金,和清华大学,会同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建立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全球知识中心,以推动中国与全球汽车重要领域的活动。

  2004年12月,东风公司与美国康明斯发动机公司,在武汉开发区发动机技术中心,双方合作,为中国柴油机技术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在华设立零部件科研机构的还有:伟世通公司(美)、李尔公司(美)、马格纳国际公司(加)、江森控制公司(美)、爱信精机(日)、TRW(美)、西门子汽车系统公司(德)、瓦雷奥公司(法)、ZF公司(德)、戴纳公司(美)、蒂森·克虏伯公司(德)、杜邦公司(美)、奥拉立失公司(瑞典)、阿立美驰公司(美)、霍尼伟尔公司(美)、博格瓦纳公司(美)、巴斯夫公司(德)、贝洱公司(德)、大陆公司(德)、普利世通·凡世通公司(日)、本特勒公司(德)、固特异公司(美)、黄瑞登伯格公司(德)、日立公司(日)、摩托罗拉公司(美)、三菱电机公司(日)、小系公司(日)、舍弗勒公司(德)、三国公司(日)、歌尔电子(日)、罗门哈斯公司(美)、伊顿公司(美)、阿尔派株式会社(日)等著名汽车零部件公司。

  重视动向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产业新兴市场,促使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科研活动纷纷移往中国,中国不仅将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基地,也可能成为全球科研活动的重心。从本质上说,这是国际汽车产业知识的流向和积累的一个活动规律,是件大好事。因此,无论从国家角度还是汽车产业角度,都应抱支持态度。

  当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已明文支持国际科研活动在中国的设立,并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但也要看到,这种国际化的科研活动的转移,目前还处在初期阶段,随着时空的发展,全向深入角度发展,这对于正处在转换时期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会有哪些好处和冲击性,对于汽车零部件产业自主研发和品牌会起哪些双向性正负面作用,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重视、分析,力求对该动向能积极加以利用,力求更好实现“双赢”,使之向更有利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新的运行模式方向发展。

返回列表

上一条: 我国汽车产业与国际相比 仍存在五方面差距

下一条: 山东乳山市双连公司跻身世界级汽车零部件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