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零部件自主品牌形成市场势力才有实际意义

2005-08-20

    日前,伟世通宣布了在中国的3个新合资计划,使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数目达到了17个。最近有消息称,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的市场份额有60%以上已经为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所控制。

  跨国公司的全线挤压,使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防线节节被突破,本土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本土零部件的出路有很多,但根本出路还在于加速整车自主研发的步伐。整车企业不发展,本土零部件就没有出路,而且,自主品牌只有形成市场势力,才会对零部件产业发展具有实际意义。”针对本土零部件的窘境,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汽车零部件资深专家陈光祖日前对记者说。

  “洋保护”导致本土企业竞争力低下

  为什么国内的本土零部件产业在全球化趋势下,会出现这样的危险局面?陈光祖说,全球化有正面影响,也必然会有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中国零部件产业的“洋保护”现象上。

  “洋保护”是指当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时,必然要带进一批原装配套产品的供应商。这一方面是为了顺应其原有配套体系,更好适应汽车产销的需求,也是为其本国零部件供应商带来增加市场份额的机会。

  跨国公司更愿用原装配套供应商的理由是,如果应用中国本土的零部件供应商,他们在程序、技术研发协同及质量体系保证上,短时间内都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陈光祖认为,正是这些“洋保护”,造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分散、重复、落后的局面。因为中国现存的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一种单纯的、附属型的制造商,而不是独立的、面向全球化和社会化的供应商。

  他沉重地说,这种理念上的差距,实际上反映出中国零部件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失误。我们追求的仅仅是数量和增长指数,而缺乏加强提升企业素质的工作,这是造成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本土化要比进口化好

  陈光祖表示,跨国零部件企业全线进军中国,这是看好中国现存和潜存的巨大汽车零部件市场的一种国际化行动。当前,他们不仅在中国建立了许多零部件制造工厂,而且纷纷把科技研发中心也转移到中国,这充分表明跨国企业把中国作为全球化工作重心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行为。

  “由于我们之间力量对比太悬殊,在这种情况下,硬拼是不行的,也是拼不过的。所以,从好的方面看,对他们的这些行动我们应表示欢迎,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不应排斥,而是要设法加强合作。”他说。

  他认为,本土化总比进口化好。跨国公司的行为既具有冲击力,也具有给国内企业带来更好学习和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带来更多发展力和协同力。国内企业对此必须加以充分利用。

  据分析,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进程中,中国多数汽车零部件企业由于缺乏国际竞争力,导致在主导市场上的溃散局面。陈光祖说,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只要稳住心态,坚定信念,确保产业实现结构调整和行业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本土零部件仍有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自主品牌形成市场势力才有实际意义

  加速整车研发能力,特别是乘用车的研发能力,会给零部件产业带来新的生机。这已是业内人士达成的共识。陈光祖对此也表示赞同。据他分析,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自主研发汽车市场的带动。
  他举例说,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桑塔纳轿车的零部件国产化工作,极大地带动了上海区域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并诞生了许多合资的零部件企业。现在上海的零部件企业已形成相当水平的全球化竞争能力,无论是大众系还是通用系的新车型,企业都会很快满足配套需求。所以,在跨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上海零部件企业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就少一些。

  “但是,在跨国公司面前,上海的零部件企业依然是弱者。由于‘洋保护’的存在,他们要想进入跨国汽车公司的配套体系中,也不是一件容易事。”陈光祖深有感触地说。

  他的观点是,所谓加速整车自主研发的能力,不仅仅是表现为自主品牌增多,更重要的是,这些自主品牌的汽车应具备国际品牌的竞争力,具备成为占领市场份额的一种势力。只有这样,自主品牌的发展对国内零部件的发展才会有实际的拉动意义。

  据悉,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要下决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零部件供应商,要让一些有作为的供应商先冲出去,带动零部件产业的结构调整与素质提升。

  对此,陈光祖认为,要让中国汽车零部件真正做强做大,仅这一点是不够的。另一个前提是当前必须加速对整车自主品牌研发的拉动,这估计需要10年或更多一些时间。然后,当零部件达到一定的发达地步,就可以反过来大大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他表示,这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经验和教训。

返回列表

上一条: 华南首个汽车零部件检测中心将落户佛山

下一条: PSA标志雪铁龙总裁:入世,降低零部件成本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