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北大教授建言:中国汽车路应该这样走(上)

2005-11-14

    编者按:应搜狐汽车之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战略与营销课程主讲教授、中国市场学会营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薛旭,本着拳拳报国之心,纂写了《构建国家汽车产业竞争力创新计划,实现汽车产业的根本突破――关于汽车产业十五的反思与十一五规划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构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思考》一文,薛教授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及十一五规划的思考,值得业界人士深思。以下是全文:

    导言: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空洞化与边缘化的危险

  中国汽车产业和战略的空洞化问题,特别是竞争力空洞化问题,是中国汽车产业战略长期以来的问题。

  早期的汽车产业计划是企业计划的罗列,基本是来自于八十年代初起的进口替代政策。其模式是放大了的骨干汽车企业的发展规划,主题内容是“项目-布点-投资-产量”的模式,但是没有考虑的竞争、市场、更没有考虑的汽车产业的竞争质量与竞争能力问题。

  今天,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必须进行自主创新的阶段,在很多关键产业中,已经发展到发达国家没有技术可转让,或者从政治经济角度出发,根本就不愿意不能够转让的地步。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宣告把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然而,面对已经加入世贸的市场环境,和更多地强调市场配置资源模式的背景,面对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客观弱势竞争能力,我们必须考虑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国家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或者竞争能力的提升政策。没有某种尽全力为企业创造的发展环境,要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竞争能力,可能是一句空话。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十一五又是一个重大的机会和挑战。所谓的机会,就是借助中国自主创新国策,解决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品牌空心化,抓住全球汽车产业大转移的机会,构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核心竞争能力。所谓挑战,则是在十五期间的发展背后,自主品牌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中国经济在全球树立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能不能够利用十一五规划,弥补和缩短这种差距,是摆在每一个汽车产业参与者的面前的巨大问题。

  十一五规划,从产业角度出发,进一步体现了政府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由计划到规划,说明中国经济、特别在宏观调控和宏观发展上的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总结过去,十五计划期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存在巨大的差距,主要是存在着产业和战略的空洞化的差距,即,计划本身并没有部署支撑和支持汽车产业进步和创新正确的或者是系统的策略有效的管理组织,特别是国家投入的资源和管理的组织,存在严重的不足和漏洞,中国汽车产业,资源分散,力量相对不足,形不成一个真正的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条件和水平,实际上,一直是普遍存在和客观的问题,这种严重的空洞化的规划和计划,是中国十一五规划期间必须避免的,全球产业战略表明,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国家干预战略,存在的国家不支持,不推动,不干预,完全依靠企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足和问题,因为,中国汽车产业相对处于弱势背景之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外部资源的输入,显然汽车产业是难以从根本上获得进步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过去我们这种输入在政治上,存在较大的问题,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影响了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妨碍了中国企业的持续性的进步。

  一、传统五年计划的缺点

  十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出现对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和汽车产业的潜在的增长空间预测不准的情况,已经成为汽车产业一个经常性的问题。但这种误差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产业战略规划的最重要作用,并不简单地在于确定一个目标,而是指出一个基本发展趋势,从而使企业可以据此制定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确定自己投资规模的发展战略,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实力,这才是汽车产业规划一个根本性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对于产业规划的作用缺乏认识,加之当时政府缺乏强有力的手段进行执行和推动,导致十五规划对汽车发展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导致这些缺点的主要原因是:

  1、企业与国家政策制订者的目标存在差异,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国家推动或者引导产业提升竞争力的强有力的操作模式

  过去几个五年计划,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汽车产业计划包括各项优惠政策,往往执行的结果同国家战略和产业制订者的目标,有很大的差距。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企业决策者,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出发,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利用政策,而不是作为一个政策的执行者,去实现政策。

  这个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主体目标上存在的根本差异,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政策和计划制定者,没有充考虑企业实际问题的的现实。更主要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与宏观经济政策对产业的影响,如何发挥发展中国家在关键产业中的领导与推动作用上,没有形成一个同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模式。

  这就使得企业战略规划,在实施的作用上,往往意义不大。即对数字预测不准,又对整个产业影响不大,缺乏决策性的指导,或者是战略性的指导,更没有把规划当中的目标,作为一个硬性的考核目标对于考虑。这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惯例,往往是写在墙上,写在纸上,并没有变成企业的行动计划,更没有感到整个产业协调性的行动计划。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最严重的问题。

  2、计划缺乏产业竞争力的实际性措施

  我们发现十五计划,缺乏对产业竞争能力的详细要求与目标,没有制定能力导向的具体的计划,也没有配置相应的资源。只是从产业结构出发,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而且这些意见对企业是没有约束力的。唯一有约束的就是产业进入门槛,国家在九五期间,检查三大三小战略,不允许其它企业进入到汽车产业中来,但是,这一计划并没有提出其它竞争能力的刚性要求。更没有制定竞争能力的指标和考核的方法,没有把企业的中心工作点,从产量的扩展转升到竞争能力的扩张,没有立足中国汽车产业全球竞争能力的提高,构建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这是从九五到十五汽车计划的硬伤。其结果,就是没有从竞争能力角度,对汽车产业起到一个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十五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国家没有投入,完全依靠企业自己发展,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国家的计划,都是指导性的,并没有在资源上,给予特别的支持,除了正常的相关的关税保护和体系之外,没有在其他方面,真正提供高水平的外部的财政资源方面的帮助,在税收方面,也非常有限,

  3、缺乏对结构的有力度调整

  九五、十五计划,虽然提出了一些结构性的设想。但是,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和操作手段,十五计划的中间,面对中国加入WTO的客观现实,过去唯一刚性的产业进入约束取消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原有企业缺乏竞争能力的问题,暴露无遗,不但难以同外资竞争,而且在同中国中小型汽车企业竞争中,也没有绝对优势,产业结构管理的十年时间,仍然没有创造出一个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体系。

  4、缺乏自主品牌与自主创新

  九五、十五计划,一个不足,就是对自主品牌的发展,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前途,信心不够,估计不足,普遍没有重视,更没有围绕自主品牌的发展,制定系统竞争能力和产业结构创新体系。结果,大企业大而不强,缺乏发展自主品牌的热情与积极性。自主品牌反倒在一批中小型创新型企业中,获得较好发展。创新型相对小规模企业的发展,本身说明自主品牌就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有市场发展空间。

  5、全行业投入不足,协调性不强,没有围绕核心竞争能力进行高水平自主创新

  过去十年,除产业结果分散外,产业缺乏全国范围内的协同,没有组织针对重大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技术进行全面性攻关,企业本身投入不足,政府,又没有投入,这种技术创新的弱势与短视,成为汽车产业的一大特征。这导致汽车产业技术投资从规模看虽然不小,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全行业研发投入保持在当年销售收入的1.32%~1.84%之间,2003年全行业当年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07.3亿元,是1998年的2.8倍(来自:)。但是如此规模的投入,没有在核心技术上,在全球占据一席之地,目前汽车产业主流的混合动力汽车,氢动力汽车等等,中国,都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层面的系列可用技术。

  二、十一五规划汽车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目标与五个挑战

  1、十一五规划的宏观目标与汽车产业战略制定的基础

  《十一五规划意见》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

  十一五规划的这段表述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整体经济竞争能力不强。而在汽车产业来看,同样是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没有在全球强势或者具有一定基础的市场份额。

  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反映出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并在全球开放的背景下,经济一体化全球市场一体化导致,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是不是要出国或者是出口,客观上都面临着全球的竞争。你不出去,别人要来。

  因此,这个国家的生产或者企业,能不够在这个特定产业当中真正生产出被市场接受的产品,代表一个国家的基本财富和状态。当生产者本身无法生产出有竞争能力产品的时候,国家就必须提供相关的保护,或者是要给这些生产者寻找到更高的能够准备就业的名誉和产业发展。因此,势必导致国家在另外一些产业上推动其或者是确实保持竞争优势。我们看到可能提出来的确保竞争优势的计划,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这是一个政府的基本使命。

  从政府角度出发,经济发展的三个使命:确保经济稳定的发展,确保货币和币值的稳定。政治经济的平稳性,这都需要建立在产业竞争能力的基础之上。在一个开发和经济环境下,经济发展的规划,从根本上讲,应当是产业的发展规划。因为无论是金融的稳定,还是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都最终要体现在产业层面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能力上。产业有没有竞争优势,有没有整体的竞争能力,是该产业对宏观经济贡献的基础。

  2、挑战一: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

  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国内汽车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我国的汽车整车企业仍超过5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就更是超过4000家以上,竞争力仍然薄弱。面对这种格局,今后五年中,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将要进一步加大,而在今年8月份,国资委就也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要“向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向中央企业集中”的重组原则。但是,究竟如何调整,特别是调整各个国有企业主体的汽车企业,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现在看,“十一五”汽车产业的重组,最终必然向市场优势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集中。当前,国有企业控股汽车产业的大规模重组,已经势所难免。

  行业结构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目前,根据各个主要汽车厂家的初步规划,销售总量已经达到1700万台,超过行业总需求八百到一千万台,产能过剩,成为客观状况,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家对未来期望比较高,另外一方面也看到,这样一种高额的计划,本身就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潜在的危险,加之没有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开发计划,未来的发展值得担忧

  3、挑战二:就是如何应对技术差距较大、自主创新的基础较差,研发能力较弱,且相对分散、投入不足的问题

  中国汽车行业的大型企业、骨干企业虽然在国内相对领先,但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上,还有较大差距;比如,轿车开发技术到目前,仍然需要依赖同国外同行的联合开发;关键发动机、变速箱等方面技术,与国外先进相比有较大差距;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究仍不能成为体系;

  目前已经公布的企业发展战略计划,主要是关于未来销售计划和产能扩张计划,而不是立足核心竞争能力的创新计划,没有国家层面的重大的产业技术创新和国家产业技术标准的全面创新,缺乏这样的计划,而只是扩大产量,对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危险是很大的。

  毫无疑问,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的调整同各个企业自己设想的计划,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市场虽然很大,但是无论如何容纳不下如此之多的汽车产业进行竞争,八国联军和中国本土的义和团,究竟进行怎样的产业整合,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在十一五计划当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关键问题。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一个更大的威胁在于,未来若干年时间,可能是全球汽车产业平台更新换代全面转向混合动力汽车的5年,这对现存的企业威胁很大。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美国汽车产业由于没有预见到消费者从大型车全面转向小型车的需求,而遭遇了巨大的损失,为开发小型车,总计投资了接近800亿美金。今天,中国汽车产业,在关键汽车产业技术上,面临着信息化和节油化两大挑战,能不能够在这两个领域当中,真正地实现技术和竞争能力的根本性突破,是技术和挑战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表现。

  4、挑战三:成本挑战

  尽管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是全球最低的,但是,中国目前的汽车零部件的价格和汽车整车价格,从全球相比,仍然不具备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一方面,这是由于汽车产业本身的规模所导致,另外一方面,也由企业内部的本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所导致的,中国能不能够,我特别是国有企业能不能甩开历史性的包袱,面对全球的竞争,真正,把中国优势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一个低成本的全球的汽车产业制造链和制造体系,仍然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5、挑战四:是中国市场消费者接受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挑战

  在过去的5年时间,尽管自主品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消费者普遍对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信心不足,自主品牌的产品品质和质量,的的确确存在一些差强人意的地方和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中国市场的发展,在市场的需求上,中国消费者特别是中高层消费者,又有消费豪华汽车和高档汽车需求偏好,这使得中国汽车产业即使在这些领域当中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是,由于缺乏品牌优势,缺乏,技术的信赖感和成熟感,导致市场销售极端的艰难和困难,因此,中国汽车产业,在营销领域,特别是在品牌推广技术,和品牌塑造技术方面,面对,来自跨国公司的强势调整,简单照抄照搬跨国公司成熟的模式和方法,在实力技术和品牌的基础整体不如跨国公司的背景之下,要想实现对跨国公司市场上的超越,难度是非常大的,或者几乎不可能,因此,必须在品牌塑造方法和塑造思想上,进行一个全面的创新,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跨国公司超越;

  6、挑战五:则是政府对汽车产业支持的定位与干预模式的挑战

  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到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当中,但是,从全球后发展中国家发展汽车产业的模式来看,无非是韩国和巴西模式,而成功的模式,都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而中国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适应这样一种转变,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我们可以看出来,从总体上看,目前各方面竞争优势,都比较弱,产品本身没有优势,成本没有优势,品牌没有优势的背景下,完全依靠中国汽车产业自己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之下,进行个别的竞争,显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和困难,因此,这就这对未来五年中国汽车发展计划,特别是产业层面的发展计划,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一发展计划和运行发展模式能不能够,有所突破和创新,真正立足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优势,进行一个根本性的突破将成一个历史性的课题。

  从目前的规划看,汽车产业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没有进入国家关键产业的支持考虑中,第一,在十一五规划中,基本没有提汽车产业的事情,显然,汽车产业没有进入规划研究者的核心区域,当然,国家规划,不一定对于一个行业规划,给予明确的指导意见,但是,十一五规划意见中,完全不提汽车产业,显然,汽车产业在未来5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还没有达到关键推动产业的地步。第二,已经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缺乏对产业竞争能力的指导,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实质性措施。针对我国汽车产业拉美化的危机,以及如何避免,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安排与决策。

返回列表

上一条: 北大教授建言:中国汽车路应该这样走(下)

下一条: [观点]欧洲汽车巨头在华为何遭遇虎落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