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观点]中国汽车正在逐步搭建高速成长坚实构架

2006-02-16

    随着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汽车产业的空间构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回顾过去的5年,频繁的企业重组,不仅使汽车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也基本奠定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生产、竞争格局。以整车厂为龙头,相关零部件企业迅速在其周围聚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一些地方如广州,甚至明确提出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设想。汽车产业集群化步伐的加快,为迅速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产业集群成为“十五”期间的亮点之一,“散、乱、小”状况明显改观,汽车工业增加值日益向重点区域集中。“散、乱、小”一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痼疾。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在2002年,我国117家整车企业共生产汽车325.4万辆,产量只相当于国际汽车巨头“6+3”集团的一个组成企业的规模。这些整车厂分布27个省市区。绝大多数企业规模都很小,其中生产规模在5万辆以上的仅有7家。

  然而在“十五”中后期,随着汽车企业的频繁重组和汽车市场进入“井喷期”,国内汽车工业产销集中度有了很大提高,“散、乱、小”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国内汽车行业销量前五强的一汽集团、上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集团、北汽集团累计销售汽车285.30万辆,占到了汽车销售总量的64.98%。在其后的2004年和2005年,这前五强的销量比例分别提升至68.82%和83.71%。

  在汽车产销集中度完成“三级跳”的同时,从2003年起,我国汽车工业增加值也显示出了日益向区域集中的趋势。2002年世界各大汽车跨国公司纷纷与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合资重组,相关的零部件产业也随之聚集,迅速形成了以这几个汽车集团为中心的产业经济圈。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的地区共有14个省市区,其比重之和高达90.37%,其中上海、吉林、湖北、重庆和广东五省市的汽车工业增加值比重之和高达62.53%,构成我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地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钱平凡博士认为,作为地域接近、产业相同、产业联系较多且产业地位突出的产业经济圈,其本质就是一种产业集群现象。据他介绍,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成功关键因素至少有以下四个:一是具有良好的机械制造业与相关产业基础;二是存在较大的汽车需求市场;三是拥有一批充满活力的企业和具有较强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导致该区域的竞争较激烈;四是具备一些优质的不可移动生产要素,还能够吸引其他可移动的生产要素落户本地。

  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各具特色,它们将搭载中国汽车强国之梦。未来15年,是此消彼长,还是共同壮大?

  “十五”期间,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膨胀,汽车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出现了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的雏形。

  长江三角洲:上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上汽集团拥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两大轿车合资生产企业和上汽股份汽车公司。在其周围聚集了50多家世界一流的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

  江苏省的汽车工业基本依靠民企。其中吉利汽车2015年国内产销规模将达到70万辆,在上海吉利也建有轿车生产基地。江苏省目前已经形成以立瑞集团、华翔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实力雄厚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和一大批中小零部件企业。

  在江苏,有南京菲亚特、春兰汽车、上汽仪征、扬州亚星,还有盐城的东风悦达起亚,这一地域形成了密集的汽车工业园区。

  珠江三角洲:广州汽车集团是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的主体。在本田汽车与广汽集团合资成立广州本田之后,“十五”期间日产、丰田汽车集团先后向广州集聚,形成了以广州本田为中心的黄埔,以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为中心的花都和广州丰田所在的南沙“三足鼎立”的格局,确立了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基本框架。与此同时,广州还致力于发展零部件企业,按广汽发展规划,到2010年,广州汽车零部件工业的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各省都有核心的汽车企业,汽车工业对当地经济有强大拉动作用。在吉林长春,有全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一汽集团;黑龙江省有哈飞汽车集团、通田汽车;辽宁省沈阳则拥有华晨汽车,德国宝马与华晨合资建立的华晨宝马也位于此地。

  东北地区有众多有实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吉林,有一汽富奥、一汽光洋、一汽东机工、长春海拉、长春富奥—江森、一汽—凯尔·海斯、长春塔奥、西门子(长春)、吉林北方捷凯;在沈阳,有三菱发动机等三大发动机企业,及28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

   京津地区(环渤海经济区):北京有我国最早的汽车整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2002年,北汽集团与韩国现代合资建立了北京现代,随后又与戴—克合资建立北京奔驰,还有北汽福田汽车。目前,北京汽车工业已形成三大板块:北京现代、北京吉普和北汽福田。在天津,有天津丰田、天津一汽、一汽华利等核心整车企业。随着一汽集团收购天汽集团,一汽集团与丰田合资合作,日本丰田公司已是天津汽车工业的主要合作伙伴。

  在京津地区有众多有实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有北京现代摩比斯、天津电装、天津斯坦雷、摩托罗拉(天津)、天津津丰、天津星光、北京蒙诺等企业。

  华中地区:东风汽车集团及其旗下的众多合资企业是华中地区的产业集群主体。世界三大跨国汽车公司PSA(标致—雪铁龙)集团、日产和本田会集武汉沌口开发区,东风和日产全面合作,神龙与标致—雪铁龙扩大合作,东风和本田合资生产CR—V车型,武汉汽车产业集群规模初具。2003年9月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迁往武汉,也大大地提升了武汉在全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

  华中地区有众多有实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有神龙汽车襄樊零部件工厂、法雷奥汽车空调、荆州恒隆、湖北法雷奥车灯等企业。而随着东风与本田的合资,近两年已有20余家日资零部件企业前来置业,专为东风本田配套,多数项目投资超过千万美元。

  西南地区:重庆是中国最大的微车生产企业———长安汽车集团所在地。长安集团拥有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安铃木汽车公司和长安福特公司等子公司。同时这里还聚集了庆铃汽车和重庆红岩汽车。在重庆北部新区,规划建设有以福特轿车为主体,集生产、研发、贸易、博览、文化、教育、旅游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十里汽车城”。北部新区有一大批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此外,在西安还有以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营汽车企业。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据钱平凡预测,我国需要10到20年方可形成比较成熟的汽车产业集群,并且前10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20年后可能出现2到3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这2到3个汽车产业集群不仅控制了我国汽车市场60%以上的份额,而且也会成为全球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之一。

  奇瑞、吉利等本土企业的异军突起,与长三角产业集群中日益健全的汽车零部件体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通过零部件企业的集聚,由专业化的分工和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而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已逐步显现,在汽车产业集群中自主创新渐成气候。

  目前,在我国的汽车产业集群中,物美价廉的汽车产品本土品牌已不少见。比如“十五”期间江浙一带形成的长三角产业集群中,立瑞、万丰奥特、华翔等集团的零部件不仅能够广泛地为国内汽车生产厂商配套,很多零部件产品已经形成相当的出口规模。其中立瑞集团拥有立瑞节、轴承、等速驱动轴、传动轴、制动器、减震器、滚动体、橡胶密封件8大系列,及悬架、制动两大系统产品,是我国传动轴行业的龙头,主导产品立瑞节年产量已突破4000万套,年出口创汇超过了6亿美元。

  没有强大的零部件工业,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汽车工业,在世界范围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纵观“十五”期间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成长之路,奇瑞、吉利等本土企业的异军突起,与长三角产业集群日益健全的汽车零部件体系密切相关。因此,对技术开发实力相对薄弱的中国汽车工业而言,通过产业集群最终形成自主开发能力、打造汽车自主品牌显得更为迫切。对此,广州汽车集团董事长张房有形象地比喻为一个“金字塔”:整车厂是塔尖,聚集在四周的众多零部件企业为底部,零部件企业在向整车厂实行“模块化供应”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学习、借鉴,能够快速形成自己的开发能力。“只有把金字塔底部基础打牢,才能真正提高中国汽车的自主开发能力,整车厂也才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

  产业集群产生三大效应:专业化、低成本、自主创新,这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十分有益。产业集群是培育与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对于处于成长期间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形成产业集群至关重要。钱平凡认为,我国目前的汽车产业集群对于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至少会形成三大效应。

  首先是有利于加强汽车制造的专业化

    在一个汽车产业集群中,汽车企业在面对竞争时,不得不把主要力量集中到自己竞争力最强、或附加值最高的核心业务上。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是一个部件的一道工序,这使单个企业能够专精于一种产品、工艺的开发和生产。这样同行业的一些企业聚集在一起,必然会向把业务做专、做精的方向发展,从而不断壮大。

  其次,有利于生产企业降低成本。

  在汽车产业集群中,由于汽车企业高度密集,这类专精于一种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企业既近距离相互竞争,又近距离相互协作,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相互依赖关系。在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基础上,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最有利于提高效率,不论是主机厂,还是零部件厂,以及为其配套的次一级零部件厂,都有较高外部采购率,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第三,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

  在产业集群内,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经常性的交流使彼此之间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学习收益的转移,技术创新促进了区内经济的发展,使得新技术在产业集群区域内达到共享。

返回列表

上一条: 跨国公司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下一条: 美行业面临生存危机 福特全球供应商欲减至8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