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中美汽车零部件企业 在阵痛中求革新变化

2006-02-21

    日前,受美国席斯资讯公司邀请,本报记者与国内几家媒体记者一起,采访并考察了美国的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

  与中国本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一样,大部分美国本土的零部件制造商目前也处在行业整合的阵痛中,德尔福等巨头身陷困境,更使这些制造商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重重危机。不过,席斯资讯公司总裁席斯先生介绍说,其中有部分企业由于战略调整及时,把握住了市场的发展方向,并没有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陷落,比如此次采访的通用艾里逊变速箱、天纳克以及博格华纳公司等。

  中美企业都面临境外对手的激烈竞争

  记者在底特律所住的酒店旁边,就是德国采埃孚(ZF)公司的美国汽车总部。醒目的“ZF”仿佛在时刻提醒美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可小觑来自境外的竞争对手们。

  在美国当地的报纸上,几篇分析美国汽车产业现状的报道认为,来自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无论其在成本上还是在管理上的优势,都是美国企业所不及的。

  “参观这家工厂,令人想起中国的国有工厂。”在通用艾里逊变速箱,来自中国的一位记者开了个玩笑,尽管含有夸张的成分,但大家都觉得说得很形象。记者在这家工厂所见到的工人,年纪都比较大,有的甚至须发皆白,厂房已经老化,某些使用的设备也显得很陈旧。

  美国企业的苦恼,大多来自沉重的福利包袱以及某些管理方面的劣势。据分析,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正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企业的激烈竞争,除了传统的欧洲竞争对手外,近年来其最大的竞争来自日韩企业。日韩企业在成本上的优势,加上独特的管理方式,以及严密的配套体系,令美国一些老牌的零部件供应商充分感受到巨大的市场压力。

  有人认为,美国零部件商所受的压力与中国零部件企业面临的压力不尽相同。中国本土企业大部分缺少核心技术,加上品牌的知名度低、配套市场不成熟,从而导致其难以走向全球市场;而美国企业大多是一些“百年老店”,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且都是实施全球化采购,这使其在国内市场受挫后有资本走向海外市场。

  但两者面临的竞争对手十分相似,都是来自境外的跨国公司,因此中美企业都在各自寻找着更合理的出路。

  中国企业瞄准美国,而美国企业看好中国

  在记者此次赴美前,美国天纳克公司刚刚宣布计划在中国建立技术中心的消息。在这之前,通用公司艾里逊变速箱也发布了一个与中国有关的新闻:将投资逾2000万元人民币,在上海设立其亚太地区第一家变速箱产品特殊装配中心。

  这两家公司,一家是全球最大的排气及减振产品和系统制造商,年销售额达42亿美元;一家是排名世界第一中、重型自动变速箱生产企业,占有世界重型自动变速箱市场的80%以上份额。

  据分析,在国内零部件企业纷纷将美国当做出口的目标市场时,美国零部件企业正在将全球化的触角伸向中国。2004年,美国汽车新闻集团在北京举办中国汽车峰会,当时,有些美国的零部件供应商对中国市场还犹犹豫豫地观望;而一年以后,几乎所有的美国零部件供应商都把中国当成了最有潜力和前景的市场。

  从蒙诺减振器、华克排气系统开始,天纳克在中国采取了稳步发展、保守投资、逐步扩展业务的投资战略,现已成为中国外资企业中生产排气系统部件的头号供应商。该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预测,从2006年~2010年,天纳克在中国的产品销售收入将以每年约9%的速度增长。

  艾里逊变速箱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也是业界有目共睹的,据介绍,他们2005年在中国的业务比上年增长了50%。2005年5月,艾里逊变速箱与北京公交公司签署了关于提供2205台Torqmatic全自动变速箱的合同,从而使北京使用艾里逊变速箱的公交车增加到4000辆。

  这种超前于市场的中国战略,使两家公司都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通用艾里逊变速箱总裁杜宜告诉记者,通用艾里逊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亚太区特别是中国这一全球汽车产业增长最快的市场。

  中国企业急需开发“独有技术”并增强品牌意识

  根据业内人士的普遍看法,与欧洲和日本企业相比,美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市场观念不算很强,尤其是守着北美这样一个全球最大的稳定的汽车市场,有些企业缺乏海外拓展的意识和勇气。

  但此次美国之行,记者也感受到了美国的零部件企业对“独有技术”和品牌知名度方面的强烈意识。

  在通用艾里逊变速箱工厂,虽然设备和人员都透着一股“老”劲,但生产场面火热。工厂的管理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尽管北美企业一般不加班,但他们实行两班制生产,产品还是供不应求。问起主要原因,他的回答是:技术独有,市场需要。

  美国一家整车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独有的先进技术,加上多年积累的良好品牌形象,使美国的零部件企业即使在市场逆境中,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这很容易使人想起一些中国企业的短期行为。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不注重品牌形象,常常让国内企业在竞争对手面前矮三分,某些老企业则因为不能及时转换观念而错失良机。在这方面,希望美国的零部件企业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返回列表

上一条: 国家明确废旧汽车及其零部件进口限制条件

下一条: 美提出申诉威胁称中国存在汽车零部件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