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外资"客场"失利 欧美车企集体掉头显"心虚"

2006-05-20

    世界杯进入倒计时,场外的气氛已临近沸点。

    汽车领域的世界杯同样精彩不断。由于2005年中国颁布的一份名为《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最终生效期正在临近,围绕欧美系与中国本土系的汽车零部件贸易争端正成为本次中国赛区的热点。

    凯迪拉克和大切诺基相继从国产转为进口,北京奔驰也传出可能暂停国产的消息,虽然欧美与中国的零部件进口汽车贸易争端还没有最终定论,但外资本轮“客场”失利似乎已成定数。

    一位业内人士不客气地说,欧美车企现在集体调头其实暴露了他们的“心虚”。

    自去年中央高层提出“自主创新”和打造“自主品牌”的国家战略后,各部委提出了一系列大胆的规划:建立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到2010年前实现出口额700亿到1000亿美元;到2010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60%以上。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原则上将不再批准新建的汽车合资项目,合资企业异地建厂也要生产自主品牌的汽车。

    外资们也感到了中国政府对待自主品牌和自己的态度微妙变化。为此,欧盟委员会专门成立了“面向21世纪的汽车竞争法规体系”小组,撰写分析报告、制定具体政策建议,甚至做好了在世界贸易组织内部先声夺人,以打压中国本土汽车业快速崛起的准备。而此次欧美针对中国汽车零部件贸易问题挑起的争端,正是在这一思路下的产物。

    从目前各方透露出来的信息看,中国政府对待争端表态相当强硬,并拟订了多套应对措施。比如,如果谈判失利,政策需要调整,政府仍可以通过提高外资在华合资项目门槛,以及控制KD产品上发改委产品公告等方式进行弥补。显然政策的走向是不可逆转的。

    “如果外资企业认可这个市场的发展潜力,就必须做好本土化工作,否则就没有竞争力。”一位汽车咨询公司合伙人的话表明,在中国政策“红线”已经划定的前提下,争端的最终结果已经不那么重要。企业不会愿意拿自己的长远利益去冒险,从他们的集团“调头”动作看,以退为进更能体现一种经营智慧。

返回列表

上一条: 中方很强硬外方很担心 零部件到底怎缴税?

下一条: 汽车零部件进口之争:多余的贸易磨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