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曼德尔森破冰 中欧零部件争端有望和解

2006-06-14

    “我们完全理解中国政府的立场,也理解中国制订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对更高的当地产量的期望。”

  6月8日下午,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会谈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北京召开了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在中欧汽车零部件磋商未果的微妙时刻,曼德尔森的北京之行这时开始凸显破冰的作用。

  针对本报记者关于中欧零部件磋商进展的问题,曼德尔森表示,中国和欧盟关于这个问题的磋商未达成任何协议,但是接下来,欧盟将与中国有关政府部门进行一些非正式谈判,寻求解决方法,以避免这个争端进入世贸组织框架内的下一个争端解决程序。

  对中方的做法表示理解之后,曼德尔森随即话锋一转,“我们也坚持强调(世贸组织各成员)应该遵守世贸组织的要求和规则,我们也有权利维护我们自身的权益。”

  曼德尔森表态后,《华尔街日报》援引了曼德尔森之前的话,“中国方面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反思”。而对于曼德尔森的表态,商务部条法司世贸组织法律处相关人士语气谨慎,“尚不清楚曼德尔森关于此事的表态,也没有接到进行非正式谈判的相关消息。”

  在欧盟的态度软化之后,争端的另一方美国目前还没有新的举措。业内专家表示,由于此前与欧盟联合向WTO提出磋商请求,因此美国不会采取单方面行动。

  有条件和解

  截至6月12日,WTO官方网站显示,欧盟、美国和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争端并未进入专家组程序。据欧盟驻中国相关机构透露,欧盟方面一直是倾向于和解的。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此前曾表示,“和谈是最重要的。”

  按照WTO的相关规定,磋商失败后,既可以进入专家组程序(成立专家小组对争端进行调查),也可以选择其他的解决手段,比如由第三方进行仲裁,或者是由WTO总干事等人出面调解。另外,磋商期结束后,双方还可以继续采取一些类似于磋商的手段,即使进入专家组程序后,这些类似手段仍然可以进行。

  记者了解到,欧盟负责与中国进行汽车零部件进口政策谈判的官员也曾提到过仲裁解决。但是考虑到仲裁的结果不可预料,而且欧洲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利益必须权衡,欧盟贸易委员会最后放弃了这一想法。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欧盟仍会进一步讨价还价。因为欧美一些汽车巨头要大幅度提高国产化率从而规避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进口政策并非一日之功。目前最可能的和解方式是双方都做出一些让步,比如,欧盟和美国不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而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中国方面给与欧美汽车企业一定的缓冲期,让其逐步提高国产化率,而在此期间,对零部件进口关税适度减让。

  “这个案子还是有和解可能的。”北京WTO事务中心首席专家程大为对于和解颇有信心。

  欧美汽车巨头与其政府的默契

  程大为的信心,来自于最近宝马、通用、戴-克三巨头的一系列表态。

  5月30日,戴克东北亚区总裁贝廷林紧急召开记者会,宣称“要加强本地化”,同时表示到2008年要在中国采购总价值8.4亿美元的零部件,用于本地生产。此前,通用和宝马已经宣布将凯迪拉克由国产改为进口销售和提高宝马的国产化率。

  三大巨头各自都以不同方式表示要配合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政策之后,曼德尔森随即做出了希望这一争端能够和解的表态。“其中不难看出,欧盟和美国政府已经和几大汽车巨头达成了默契。”有人认为。

  尽管几大汽车巨头都极力否认“在幕后推动欧盟和美国政府向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进口政策发难”,但是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奔驰、宝马、通用在幕后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正是左右这场争端以何种方式了结的决定因素。

  6月9日,一位世贸组织问题专家向记者透露,这些汽车巨头在这场贸易争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据这位专家介绍,去年7月其在布鲁塞尔欧盟议会访问时,欧洲一些大的汽车巨头正在游说欧盟议会对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进口政策采取行动。当时距离中国政府正式实施这项政策只有短短3个月,而今年3月份欧盟和美国就已经将这个争端提交至WTO。

  “这些大企业的行动速度之快令人吃惊,游说能力之强也令人称奇。”该人士感慨。

返回列表

上一条: 多方磋商未果 “整车特征”之争 陷入僵局

下一条: 博世欲在中国进一步投资总额约6.2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