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厂商降低成本采购加力 本土零部件赶考

2006-08-13

 
  近来国外汽车巨头纷纷高调宣布将大幅增加在中国采购零部件的力度。德国大众表示将在中国采购零部件约10亿美元,戴-克计划2008年在中国的采购额增加8倍,达到67亿元。这些举动一方面给国内零部件厂商带来了“牵手”国际汽车厂商、进入其全球采购体系的巨大“引力”;另一方面,如何满足汽车厂商严格的成本、质量认证要求,获得“通行证”,成为考验国内零部件厂商竞争力的关卡。

  本土采购意在降低成本

  如今跨国汽车公司基本上完成了在华的生产布局,将国际竞争格局搬到了中国市场,竞争导致市场份额不断变化,欧系车的市场表现已难以与汽车整体市场扩大的节奏“合拍”。业内人土表示,欧系企业对技术和产品改进的过度控制,使欧系汽车企业在华的合资企业在经营上灵活性不足。同时其零部件配套本土化滞后,其零部件配套认证在欧洲且认证周期长,导致相当一部分欧系车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价格总体上高于日、韩、美系品牌汽车。面对新车型层出不穷亮相、价格竞争此起彼伏的中国汽车市场,欧系汽车企业显然已经认识到放开采购限制的重要性。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采购部总监Henning Eckel就表示,如今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零部件平均成本要比市场低40%左右才能保持成功,这就需要改变采购策略,大众的重点转向与汽车零部件企业合作,来大幅降低成本。戴-克东北亚地区董事长、中国执行董事会主席贝廷林亦表示,计划通过扩大规模和增加在中国的采购来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

  虽然从绝对数量上来看,10亿美元并不是“大数字”。但欧系厂商的开放度大,对国内企业来说还有机会。这不仅是汽车厂商在采购成本上寻求突破,亦为国内零部件厂商提供了一个参与全球竞争的机会。

  进入采购体系要过多道关

  大众10亿美元是如何分配的?Henning Eckel指出,大众10亿美元的采购项目中包括零部件、原材料、模具三个方面。对供应商的要求是:一是价格要有优势,一般产品比市场平均价格低20%左右;二是达到大众的技术与质量要求。他还表示,国内合资企业一汽大众与上海大众的目标是制定共同的新采购计划,包括模具开发、生产等;二是以前按车型来采购,今后将不按车型而是整体采购,重点是采购本地化。他还表示,大众未来还将加强在金属、发动机、动力方面的采购比例。

  对于非原供应商,是否有机会?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技术部总经理Roman Magalle Kieblr表示,大众看重的是产品质量。目前大众的认证开始走“便利”路线,Roman Magalle Kieblr表示,如果中国供应商的产品出口到欧洲,则必须到德国去验证,而一汽大众、上海大众的认证在中国就可进行。

  而进入汽车配套周期较长,零部件企业应早做准备。立瑞集团有关人士表示,进入国际汽车厂商配套体系按照国际惯例要经过图纸确认、产品开发、试制、检验、小批量试装再到大批量生产这几个阶段,一般是三年。总之,有多道关口要过。但与日韩汽车企业根本没有机会相比,进入欧系汽车企业的配套体系相对容易,重要是在质量与价格上形成优势,但未来汽车需求走势对国内零部件企业的考验其实一直在持续。

  考验国内零部件企业实力

  国外汽车厂商的采购范围间接反映国内零部件业的实力。江苏立瑞集团有关人士指出,国外汽车厂商在中国采购重点集中在国内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包括劳动力比重大和对环境影响大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活塞环、立瑞节轴承、刹车片、中小冲压件等,这一领域采购比例大。在国内与国外竞争力接近的领域如发电机、启动机、马达、减震器、制动器等,这方面采购量小。在竞争力弱的产品领域没有多少机会。他还指出,国内企业在汽车娱乐、音响领域规模比较大,机会较多。

  慧聪汽车研究所张丰表示,配套主要是看技术水平和产业类型。如汽车防盗器作为电子产品,现在全球的生产基地就在中国内地和台湾,因为技术已经成熟,优势在成本低。而诸如EBD等产品,本土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生产,自然谈不上进入采购体系。国内的合资企业机会大一些,而本土企业想要进入配套难度就会大。并且不同类型企业机会不同,如福耀玻璃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江苏立瑞集团在立瑞节总成保持领先。他还指出,给整车配套并不是“唯一”,可选择给一级零部件生产商提供配套产品入手逐步进入全球采购体系。这可使本土企业学习到更加细分、更加具体产品的生产技术,为未来的整合生产总成件积累技术经验。

  另一方面,合资亦不失为一种选择。东风富士汤姆森调温器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进出口经理屈光甲表示,中国零部件合资公司通过认证相对中国其他供应商要容易一些。关键是母公司通过整车厂的认证,合资公司生产的产品在通过质量认证、评审后,样件拿到母公司认证合格后即可向整车厂供货,但这也要看母公司的支持力度。中国零部件厂商要提高竞争力:一是首要把产品质量提上去;二是价格上与原有供应商相比要有优势,中国零部件产品出口一般比原供应商低40%左右;三是开发上要做到与汽车厂商同步开发,这方面合资公司会比较占优。当然如果有“独门利器”,也会有机会,否则很难进入。目前中国汽车电子业本身水平落后,进入汽车厂商配套体系走的路还有很长。

返回列表

上一条: 汽油钢材价格持续走高 汽车业遭遇“双重门”

下一条: 我国汽车零部件政策调整 机遇与问题并存